Shopping cart

2024 年 09 月

通用ESG企业评价规范·公示

前言

本标准旨在提供一套综合性、规范性、权威性的ESG评价体系,涵盖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三大核心领域。通过遵循明确的指导原则和严谨的评估流程,本标准助力企业打造规范化、科学化的ESG评价机制,确保评价过程的精确性和连贯性。

此外,本标准还为企业在绿色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决策提供精准的ESG数据支持和深入分析,以促进企业长期战略规划和责任投资。 本标准按照 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 1 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上海现代服务业联合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由优世界(上海)认证服务有限公司主要召集与起草。

引言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环境、社会责任和公司治理(ESG)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议题。众多国际组织、政府机构、监管机构、证券交易所、金融机构以及评级机构等均已制定了一系列与ESG相关的政策、法规、标准和指导原则。面对全球经济、金融和贸易格局的不断演变,企业所面临的风险日益复杂化。因此,ESG不仅是企业战略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持续成长和应对未来挑战的关键因素。

ESG企业在环境保护、社会责任和公司治理等关键领域展现出卓越的绩效。这些企业在运营中采取了积极的措施,如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利益相关者权益、提升员工福利、促进社区发展、参与公益事业,以及增强公司治理的透明度和独立性。ESG评价现已成为衡量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核心指标,超越了传统的财务绩效和风险评估。

为了适应市场新趋势,推动企业向绿色低碳经济转型,引导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并促进新智生产力的发展,制定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ESG企业评价标准显得尤为迫切。

《通用ESG企业评价规范》(以下简称“规范”)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标准,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从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三个维度构建了全面的ESG企业评价体系。本规范旨在提供一个通用的评价框架,促进企业在追求经济价值的同时,实现社会价值,为建设“美丽中国”做出贡献。企业的发展策略、管理机制、人才培养和创新发展构成了其持续进步的基石,而对环保、双碳目标、健康安全以及公平正义的承诺则是企业风险管理的基石。企业的ESG责任和担当是其可持续发展成就的关键。

通用ESG企业评价规范

1.范围
本标准旨在为各类组织提供一套通用的ESG评价指南,涵盖评价原则、指标体系、标准要求与应用、责任与监督等方面。本标准适用于所有类型的组织,无论其行业、规模或性质,包括但不限于企业、政府机构、非政府组织等,以评价其ESG表现和进行ESG风险诊断。

2.规范性引用文件
附录3中引用的参考文献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标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适用于本规范。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规范。

3.1 ESG
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原则根植于20世纪中叶的环境保护运动和早期的社会责任投资理念。这些原则主张企业在追求财务成功的同时,必须兼顾对环境的保护、对社会的责任以及治理结构的完善。ESG的核心目标是促进企业在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关键维度上实现均衡发展,与全球可持续发展的议程紧密相连。

在ESG的演进历程中,几个里程碑事件对这一理念的普及和深化起到了关键作用。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金融倡议的启动标志着ESG理念开始获得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随后,1997年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RI)的成立为可持续性的报告提供了标准化框架。2004年,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在其报告《Who Cares Wins》中明确提出了ESG概念,进一步推动了这一理念的发展。2006年,联合国责任投资原则组织(UNPRI)的成立,加速了ESG投资原则在全球范围内的推广。

在中国,ESG理念与国家发展战略紧密对接,包括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共同富裕以及达成双碳目标等。中国政府在政策层面积极推动ESG相关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例如《“十三五”规划纲要》和《“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这些政策旨在促进绿色金融和可持续性的深入发展。此外,中国的上市公司也在逐步加强ESG信息的披露,以提升其在环境保护、社会责任和公司治理方面的表现。

在全球范围内,随着对可持续性和社会责任的重视日益增加,ESG已成为企业和投资者决策过程中的关键考量因素。ESG实践不仅有助于企业增强其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还有助于投资者更准确地识别和规避风险,从而促进金融市场的稳定与健康发展。

3.2 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指的是在不牺牲未来代际满足自身需求能力的前提下,满足当前社会的需求。这一概念要求在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社会进步之间寻求平衡,以确保长期的全球发展不受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退化的影响。

3.3 ESG评价
ESG评价是对企业在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三个维度上的战略规划、目标设定、执行行动及其成果的全面评估。

3.4 环境
为确保ESG管理体系的有效性,组织必须识别并考虑与自身使命相关的内外部环境因素,这些因素可能会影响组织实现ESG目标的能力。组织应持续监测和评估这些环境因素的相关信息。

内部环境因素包括但不限于:
1.组织的性质、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业务模式;
2.组织的方针、战略目标、组织结构、流程、程序和资源配置;
3.组织的ESG文化、价值观和内部管理实践。

外部环境因素包括但不限于:
1.空气、水、土地、自然资源、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气候、地理特征;
2.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技术发展趋势;
3.法律法规、环境标准和监管要求。

注释:
1. 外部环境因素的范围可能从组织内部扩展至本地、区域乃至全球层面。
2. 外部环境因素可通过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健康、气候变化影响、地理特征等指标进行描述和评估。

3.5 社会
组织应采取透明和道德的行为,对其决策和活动对社会的影响负责。这些行为应:
1.致力于推动可持续发展,包括提升社会成员的健康和福祉;
2.考虑利益相关方的期望和需求;
3.遵守适用法律法规,并与国际行为准则保持一致;
4.融入组织的所有层面,并在组织的所有关系中得到实施。

注释:
1. 活动包括产品、服务和流程的设计、实施和改进。
2. 组织关系涵盖企业在其影响力范围内的所有活动。

3.6 公司治理
公司治理是指组织为实现其目标而建立的管理和控制系统,这包括但不限于:
1.批准战略方向;
2.监督和评价高层领导的绩效;
3.财务审计;
4.风险管理;
5.信息披露。
这些控制系统确保组织的决策过程透明、公正,并对其利益相关方负责。

3.7 ESG议题识别
组织应系统地识别对环境、社会和治理有重大影响的议题,并据此建立ESG调查内容。识别过程应包括:
1.确定识别、选择和评估ESG议题重要性的方法和标准;
2.根据既定方法和标准确定ESG调查内容;
3.识别并更新ESG调查内容,确保其持续适宜性。

3.8 ESG风险评估
组织应基于通用的ESG评价标准,对企业的风险进行评估,包括识别、分析和评价与企业活动、产品、服务相关的ESG风险。企业应定期进行ESG风险评估,并在组织环境或利益相关方要求发生重大变化时及时更新评估。企业应记录ESG风险评估和风险应对措施的相关信息。

3.9 利益相关方参与
组织应识别与其利益和管理相关的利益相关方,包括但不限于:
1.投资者、股东、客户、供应商、合作伙伴;
2.政府和政府机构、监管机构;
3.社会和社区团体;
4.管理层、员工。

利益相关方的参与方式可能包括:
1.书面沟通、电话、会议、拜访;
2.股东大会、圆桌会议、问卷调查等。

组织应理解利益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并将这些需求和期望纳入ESG评价内容的考虑之中,同时监控和管理这些需求和期望的变化。